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智汇适航  适航学科

一、        学科发展历程

1、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始进行适航相关研究工作,并依托飞机设计学科培养适航设计与验证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2、  1993年,原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与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第一次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依托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开展航空器安全性、可靠性、适航性的研究工作,开始培养持续适航方向人才;

3、  2007年原国防科工委批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适航技术与管理”学科为“国防特色紧缺学科”,又开始适航审定与管理、适航条例与标准方向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于2007年以3+1模式培养适航技术与管理学生,2008年毕业;

4、  2010年,教育部批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立“航空器适航技术”专业,专门招收“航空器适航技术”方向培优学生,采用3+1+2.5培养模式进行本硕连读培养,培养他们的专业技术与适航技术的双重能力;

5、  2012年,工业与信息化部与中国民用航空局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并对航空器适航技术专业建设进行重点投入;

6、  2013年自主设立航空器适航技术与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

7、  2016年获批全国唯一的航空适航技术国防特色学科。

   目前,构成了完整的航空适航技术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

二、        学科优势

1、全国唯一的航空适航技术国防特色学科;

2、教学科研用房4200m2、已投入仪器设备建设经费5300万元;

3、本校具有全国最强的直升机设计专业,该专业对我校从事直升机适航设计、验证、审定和相关标准研究具有很强的支撑作用;

4、作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三航特色之一的“民航”专业、民航行业董事会给学科重点方向——持续适航以强有力支撑;

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具有军用航空器及其系统设计、制造需要的各个专业和学科,具有培养不同专业航空器适航验证和审定人员的能力,有利于实现军民机适航技术的共同发展与融合;

6、 本学科有一批长期从事国防装备和军用航空器适航技术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的专家学者/师资队伍;

三、        学科重点

1、   适航设计及验证:解析适航规章内容,形成适航设计与验证方法(指南),指导设计与验证工作,实现主动准确、高效地将适航要求纳入到整机和系统设计中,实现主动适航;

2、   持续适航:针对航空器保持其已具有的符合性要求和安全水平展开系列研究;

3、   适航条例与标准:针对适航标准、条例和规范的完善性和系统性展开系列研究,为当局适航条例、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定、修订和完善提供技术支持;

4、   适航审定与管理:针对提升适航审定能力、规范适航管理展开系列研究。

四、        学科发展必要性

1、  “飞机发展,适航先行”已经成为新一代航空人的共同认识,航空适航技术在国防科技发展和武器装备研制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彰显;

2、  国际形势的要求,美国国防部20141212日颁布了MIL-HDBK-516《适航性审查准则》C版,适用范围涉及海、陆、空三军;

3、  我国武器装备发展的要求,将适航思想和理念贯彻到航空武器装备的研制过程中,对保障设备安全、提高战斗力意义重大;

4、   我国航空单位适航技术人才匮乏,如何从“被动适航”转为主动适航,从定期维修转为适航性维修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5、  设立航空适航技术国防特色学科,加强学科平台和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适航技术紧缺人才,开展适航技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我国飞机研制、维修和管理的当务之急。

五、        科学研究

1、  近五年承担国防科工局、军队相关部门下达的科研计划项目以及军工科研单位委托的科研项目60余项,科研经费超过8500万元。包括:国防973子项目,国防基础科研计划重点项目,国防技术基础科研子项目、国防基础预研项目、装备预先研究项目、国防技术支撑项目等;

2、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3,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2,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

3、  高水平科研论文300余篇;

4、  出版教材和专著26部,授权发明专利46项。

六、        师资队伍

1、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

2、省部级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人才计划4人,江苏省普通高校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省级优秀骨干教师1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1人。

七、        保障条件

1、   “江苏省高等学校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民航交通运输工程实验实训中心民航机务维修3个实习实训中心;

2、   包括金城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中航机电)在内的2个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

3、   包括型号飞行模拟实验室、航空器环境试验室、人机与环境工程实验室在内的10个专业教学实验室);

4、   具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中心,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201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飞行学院-民航工程系